备受瞩目的第19届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专场,来自CSCO BC的多位乳腺癌专家分享了临床、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的中国成果和中国经验。其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带来了题为“Dynamic ctDNA tracking stratifies individual relapse risk and facilitates precision treatment for early TNBC(动态ctDNA监测可精准分层早期三阴乳腺癌个体化复发风险并助力精准治疗)”的精彩演讲。《肿瘤瞭望》有幸在会后邀请刘强教授分享其报告内容,聚焦于ctDNA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备受瞩目的第19届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专场,来自CSCO BC的多位乳腺癌专家分享了临床、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的中国成果和中国经验。其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带来了题为“Dynamic ctDNA tracking stratifies individual relapse risk and facilitates precision treatment for early TNBC(动态ctDNA监测可精准分层早期三阴乳腺癌个体化复发风险并助力精准治疗)”的精彩演讲。《肿瘤瞭望》有幸在会后邀请刘强教授分享其报告内容,聚焦于ctDNA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01
《肿瘤瞭望》:本届SGBCC,您在“中国之声”专场带来了题为“ctDNA动态监测可对早期TNBC的个体复发风险进行精准分层并助力精准治疗”精彩报告。能否请您概述一下ctDNA预测预后及指导分层治疗的理论基础,您和研究团队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
刘强教授: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肿瘤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近年来在乳腺癌诊疗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备受瞩目。在2025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上,有关于ctDNA相关专场讨论,而在特别设置的“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专场中,我们也汇报了在该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本团队聚焦于乳腺癌ctDNA液体活检的研究探索已经有十年之久,目前已经有两项研究成果揭示了ctDNA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一个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于《JCO Precision Oncology》,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评为“Top 5 Most Popular articles for ASCO’s journals in 2020”之一;第二项创新性研究近期则被《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接收,该研究建立了ctDNA动态监测复发风险并指导实体肿瘤诊疗的新范式。
从临床需求角度看,乳腺癌主要致死原因在于早期隐匿的全身亚临床级别转移病灶而非局部病灶。尽管现代外科技术可有效清除局部肿瘤,但传统影像学难以检测到的微转移灶仍是复发转移的核心风险源。ctDNA作为肿瘤细胞释放至外周血的DNA片段,其检测突破了影像学的物理局限性,检测深度可达万分之一甚至更高,可实时反映早期乳腺癌患者较低的系统(全身)肿瘤负荷(Systemic Tumor Burden),为评估其全身转移风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本团队发现局部肿瘤负荷(Local Tumor Burden)与系统肿瘤负荷与临床病理TNM分期并不一致:部分早期患者虽局部病灶微小且没有淋巴结转移但术后ctDNA持续阳性,仍呈现高转移风险;而某些局部进展期患者(如伴多枚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高的三阴性乳腺癌)却ctDNA阴性,即使采用低强度治疗也能获得长期治愈。这一现象提示,传统基于影像学和新辅助治疗反应(如pCR率)的评估体系可能低估了全身肿瘤负荷的独立预后价值。
基于上述发现,本团队提出“双维度治疗策略”:对于局部肿瘤负荷为主(通常表现为ctDNA阴性或很低浓度)的患者,可探索降阶梯治疗,包括减少化疗周期甚至豁免化疗;而对全身肿瘤负荷较高(通常表现为ctDNA阳性或较高浓度)的患者,即使局部控制良好仍需强化全身治疗。目前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已积累显著临床证据,这类肿瘤更易早期释放ctDNA的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研究模型,其他亚型也呈现类似规律。该策略的临床应用正在改变传统诊疗模式——从单纯关注局部病灶转向更重视全身微转移风险的精准干预,毕竟看得见的敌人(局部病灶)可以手术切除,但是看不见的敌人(全身可能的微转移病灶)才是生命的主要威胁。
当前研究重点在于建立有效而精准的动态监测体系:通过量化ctDNA变化与局部病灶消退速度的相关性,实时评估不同治疗手段对局部肿瘤负荷和系统肿瘤负荷的清除效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模式不仅能优化现有临床决策路径,更为探索乳腺癌生物学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
02
《肿瘤瞭望》:此次SGBCC大会重点讨论了在临床研究中设计纳入ctDNA时如何设定研究终点的问题,对此您如何看待?
刘强教授:随着ctDNA检测技术日益融入临床研究设计,其作为入组筛选和疗效评估指标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但需明确的是,任何新型检测手段的临床价值最终仍需以患者实际获益为终极验证标准——对早期患者而言是追求无病生存期(DFS)为代表的疾病治愈,对晚期患者则是实现疾病的长期控制。尽管ctDNA检测灵敏度较既往技术显著提升,仍需审慎看待其局限性:检测中存在的假阳性/假阴性风险、死亡癌细胞释放DNA造成的干扰等问题,均要求临床医师结合患者个体特征综合判断检测结果的指导价值。
基于十年研究经验积累,我们逐步建立起ctDNA动态监测的关键技术规范。最新研究成果着重揭示了两个核心要素:其一,不同检测时间点的临床意义,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前后等不同阶段获取的ctDNA具有差异化预后价值;其二,定量阈值的科学设定,只有当ctDNA浓度或丰度突破特定临界值时,才能有效提示转移风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凋亡肿瘤细胞仍会释放DNA片段,检测时机的选择需充分考虑治疗干预对肿瘤细胞状态的影响。这些技术要点的掌握,对于准确解读ctDNA信号、避免临床误判具有决定性作用。
03
《肿瘤瞭望》:在早期乳腺癌中,ctDNA阳性结果可能推动强化治疗,但也存在过度治疗风险。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哪些临床场景已具备使用ctDNA指导治疗决策的可行性?
刘强教授:当前ctDNA临床应用已突破传统强化治疗指导的单一维度,正向精准分层治疗方向拓展。本团队主导的多中心研究证实,通过全程动态监测(涵盖新辅助化疗前、围手术期及术后每3—6个月随访)构建的系统肿瘤负荷(Systemic Tumor Burden)模型,可有效识别三阴性乳腺癌(TNBC)复发风险分层。研究数据显示:在完成新辅助化疗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且系统肿瘤负荷低(ctDNA阴性)的队列中,远处转移发生率为0%;即便未达pCR但维持低系统肿瘤负荷的患者(n=37),其远处转移率仅2.7%,显著低于传统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值。这提示约50%的TNBC患者可能具备降阶梯治疗的条件。
TNBC常被称为“最毒”的乳腺癌亚型,早期患者的整体治愈率为70%~80%,即仍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患者面临复发风险。本团队创新性提出“双维度治疗策略”:针对占35%的高危群体(系统肿瘤负荷高且未达pCR),已启动全国25个中心参与的强化治疗研究,入组病例逾600例,采用新型组合方案突破化疗耐药瓶颈;而对低危群体,我此前在《肿瘤瞭望》的文章中,也分析过去年发表于JAMA和JAMA Oncology的权威研究证据(点击阅读:
刘强教授:三阴乳腺癌无需化疗?——生物标志物引领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探索)。针对此类患者,我们正在设计整合ctDNA、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等多维度指标的降阶梯治疗方案。这种分层管理策略既避免了过度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又确保高危患者获得足够强度的干预。
值得关注的是,系统肿瘤负荷模型的临床转化价值已获初步验证:当ctDNA浓度低于特定阈值时,其阴性预测值达97%以上。但需强调的是,该模型的应用需结合精确的时间窗控制与定量分析技术,以规避死亡肿瘤细胞释放DNA造成的假阳性干扰。目前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一系列技术体系,并申请了相关专利有望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诊疗模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04
《肿瘤瞭望》:目前学术界对ctDNA用于早期乳腺癌预后预测的共识与争议点是什么?您对未来ctDNA这一指标的临床应用有怎样的期待?
刘强教授:ctDNA检测技术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突破性进展,其革新价值已在今年St.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上得到充分讨论。尽管目前国内临床接受度尚待提升,但全球专家共识已明确其可能引发的诊疗模式变革。该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影像学局限,通过捕捉循环系统中的微量肿瘤DNA片段,实现对系统性肿瘤负荷(Systemic Tumor Burden)的定量精准评估,我将系统肿瘤负荷比喻为传统影像学无法看到但却决定乳腺癌预后的“隐形敌人(Invisible Enemy)”。最新的ctDNA技术就如预警雷达一样,让这些“隐形敌人”显形,通过动态监测这些微转移灶的生物信号,临床治疗得以从“盲目防御”转向“精准打击”,显著提升干预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然而,该技术的临床转化仍面临多重技术瓶颈。首当其冲的是检测标准化问题:不同检测平台(如NGS、数字PCR、Tumor-informed、Tumor-Naive技术)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显著,导致不同平台间结果可比性不足。其次是监测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阶段及随访期间的最佳采样时间窗尚未形成共识,最佳检测频率(每月/季度/半年)与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仍需循证依据。此外,检测成本居高不下、死亡肿瘤细胞释放DNA和克隆性造血突变的干扰效应等技术难题,尚制约着其大规模临床应用。
本团队的最新研究已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首次建立三阴性乳腺癌ctDNA动态监测标准化路径,明确任何治疗(包括手术和新辅助治疗)前的ctDNA水平虽然阳性率较高且与预后无显著相关,但却为基线检测关键时间点,该时间点的阴性预测价值很高,目前该时间点ctDNA阴性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包括一些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无一复发转移,证实了淋巴结转移多并不意味着血行转移风险也高,以及ctDNA技术相对TNM分期的优越性。我们还基于前期的数据,创新性地第一次提出了ctDNA阈值的概念,并在I-SPY2的数据里得到了验证。我们基于多个时间点提出的系统肿瘤负荷模型,能够尽早地区分出高危和低危患者,从而对低危的患者及时减少甚至免除系统治疗,而对高危的患者及早给予更强有力的治疗。我们即将推出的ctDNA指导下的三阴乳腺癌降级治疗的临床研究,将在ctDNA显示为低危的患者减少或免除不必要的化疗,在尽可能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免除患者的化疗焦虑和伤害。随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我们有理由期待ctDNA这个前沿技术将重塑乳腺癌未来的精准医疗模式。
Voice of China刘强教授演讲
刘强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课题,率先开展液体活检和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的应用,并发起和制定中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获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擅长乳腺癌的诊断、手术和综合治疗,尤其高难度保乳手术、年轻乳腺癌和三阴乳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